兩國的軍事行動,使“伊斯蘭國”連日來的猖獗終于有所遏制。盡管,據外媒報道,“伊斯蘭國”已經占領了伊拉克安巴爾省近80%的領土和敘利亞近一半的領土。
時間要追溯到兩周前,5月17日,“伊斯蘭國”開始進攻伊拉克安巴爾省府拉馬迪,政府軍倉皇撤退,留下大批武器裝備。拉馬迪是伊拉克地區(qū)的軍事重鎮(zhèn),它的淪陷被認為是伊拉克政府軍自去年夏季開始全面反攻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
而噩夢卻才剛剛開始,5月21日,“伊斯蘭國”又全面攻占了敘利亞古城巴爾米拉。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巴爾米拉的淪陷使“伊斯蘭國”控制了敘利亞一半領土和幾乎所有的油田和天然氣田,巴爾米拉與周圍的沙漠以及伊拉克的安巴爾省連成一體,讓“伊斯蘭國”具有了地理上的連貫性。
去年11月,美國曾稱“伊斯蘭國”已經由攻轉守。而連日來,“伊斯蘭國”的瘋狂反撲,說明此前的估計太過樂觀。
各方矛盾生頑疾
去年9月,美國對“伊斯蘭國”“宣戰(zhàn)”,儼然是各個反恐同盟國間的盟主。而此次戰(zhàn)況失利,國防部長卡特卻將矛頭指向伊拉克,認為其缺乏斗志。他表示,美國可以提供培訓和裝備,但不能提供斗志。
卡特的這番話盡管有推卸責任之嫌,但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一個事實:不僅僅是伊拉克,伊敘兩國在應對“伊斯蘭國”的問題上,確實不夠“給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與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盡管阿巴迪領導的伊拉克政府是溫和的什葉派,但伊拉克國內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矛盾并未緩和,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遜尼派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中西部地區(qū)的統(tǒng)治。此次“伊斯蘭國”占領的安巴爾省,就完全是遜尼派民眾的土地。
而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則因國內的混亂局勢自顧不暇,更難抽身應對“伊斯蘭國”組織的進攻。敘利亞政府軍人數(shù)僅有十幾萬,除對抗“伊斯蘭國”,還要應對反政府武裝威脅。據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報道,24日,政府軍在一次解救活動中,就因為發(fā)動空襲致大約300名反對派武裝人員死亡。
有分析指出,除了兩國自身原因外,中東地區(qū)各個國家間的利益角逐,也給“伊斯蘭國”組織帶來可乘之機。例如,伊朗是中東地區(qū)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的重要力量,但美國、沙特等國則唯恐伊朗借此機會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伊斯蘭國”就是抓住了中東地區(qū)各股勢力間的矛盾點,才能得以不斷壯大。
反恐之路仍漫漫
此前,英國《衛(wèi)報》曾撰文分析,美國一度津津樂道于遏制“伊斯蘭國”的成功,稱“其資金和武器開始匱乏,補給出現(xiàn)問題,不得不靠宣傳伎倆維持士氣”。而近日“伊斯蘭國”的反撲行動,迫使各方開始重新思考美國于去年9月宣布打擊“伊斯蘭國”組織時制定的空襲戰(zhàn)略。
對此,白宮和國防部一再重申將對“伊斯蘭國”組織的戰(zhàn)爭保持“有限介入”,并不會派遣地面部隊,但會繼續(xù)向伊拉克提供武器。正如卡特在電視節(jié)目中所表示,打擊“伊斯蘭國”,還是要依靠伊拉克人民。
面對“伊斯蘭國”這只頑強的地鼠,各方盡管深以為患,但在“滅鼠”態(tài)度上,依然各自“心懷鬼胎”。分析稱,打擊“伊斯蘭國”的關鍵,在于要整合區(qū)域內各種力量,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團結陣營,如果力量各方繼續(xù)各行其是,那么“伊斯蘭國”仍會保持現(xiàn)狀甚至繼續(xù)壯大。
此前,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曾撰文分析,“伊斯蘭國”真正的危險,在于成為該地區(qū)的永久組成部分。殷罡則認為,“伊斯蘭國”從形成到壯大,除了美國撤兵伊拉克留下的權力真空外,更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揚湯止沸,抱薪救火,外部力量的推進,并不能從根源上消除恐怖主義。“伊斯蘭國”能否覆滅,關鍵還在中東自身,這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據敘利亞通訊社報道,26日,敘利亞政府軍向國內多處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據點發(fā)動攻勢,并摧毀多個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