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電 據(jù)澳洲網(wǎng)報道,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對社交網(wǎng)站“上癮”。社交網(wǎng)站“臉譜”(Facebook)或者“推特”(Twitter)等網(wǎng)站僅僅癱瘓幾分鐘,就會換來人們的焦躁不安,由此可見人們對其的癡迷程度。
每天澳人花費1.7小時在“臉譜”上
報道稱,人們癡迷于社交媒體這件事已經(jīng)不算什么新鮮事了,但是當你將大把的時間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候,你還是會覺得有一點糟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分泌這種“電子多巴胺”后,這一情況才開始被人們所重視。
據(jù)2016年1月的尼森報告(Nielson Report)顯示,60%的澳人擁有“臉譜”賬戶,澳人平均每天花費在“臉譜”上的時間為1.7小時,并且大概一天內(nèi)會查看“臉譜”平臺14次左右。
社交媒體上癮與吸毒或賭博上癮原理相同
沉迷于社交媒體會使人們開始“暗中較量”,害怕自己錯過別人的生活。因為在社交媒體上,別人的生活都光鮮亮麗。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的學者表示對社交媒體上癮與其他原因造成的上癮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份名為《心理報告:殘疾與創(chuàng)傷》的期刊報告上稱,“臉譜”上癮者的大腦與吸毒者或賭徒上癮時的大腦模式相同。在社交媒體上得到的認可(比如在你的“臉譜”首頁有很多人給你“點贊”)會使得大腦釋放多巴胺。在吸毒者吸毒和賭徒賭博時候,這種情況也會發(fā)生。
心理專家牛頓(Michelle Newton)解釋道:“這種情況(對社交媒體上癮)就是一種麻痹自我的體現(xiàn),社交媒體滿足了自我意識。突發(fā)新聞、育兒信息、朋友活動、工作購物等組成了社交媒體這一封閉的數(shù)字生態(tài)系統(tǒng)。”
青少年受社交媒體“黑暗面”影響更深
眾所周知,對任何事物上癮都會存在“黑暗面”——如果我們沒能得到足夠多的多巴胺,就會導致心情抑郁(比如你在Instagram上發(fā)表的照片并沒有得到自己預期的反響的時候)。
這種“黑暗面”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大,牛頓表示:“在最壞的例子中,取消關注可以導致自殺。青少年大腦正在快速發(fā)展,社交媒體霸凌給他們帶來的壞處遠不止害怕,社交媒體有時也會給青少年的成長期和自尊感帶來危險。”
報道指出,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已陷入了這種境況,那么還是可以改變的。首先,在上班或上學之前不要瀏覽社交媒體,其次,在房間中設置設備放置區(qū),在固定的地方使用或充電。最后,在睡前不要瀏覽社交媒體,因為此舉很有可能會拖延你的睡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