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您來到邯鄲之窗!
[邯鄲新聞]記者從邯鄲市臨漳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組織文史專家經(jīng)過研討、論證,列出了本地歷史文化遺址20余處,擬分批通過建立碑、牌等地標設施進行標樹,其中“陸法言故里”在首批歷史文化遺址標樹名單之列。
據(jù)考證,陸法言祖籍地在河北臨漳,為紀念這位音韻學大師,弘揚古鄴名人,邯鄲市臨漳縣擬定在縣城金鳳公園為其標樹立記,樣式為明清風格。
《臨漳縣志·人物·陸法言》記載,陸法言為隋朝相州鄴(今臨漳)人。
陸法言(生卒不詳),名詞,字法言,我國著名的音韻學家,知識廣博,尤其在音韻學方面有精深的造詣,其《切韻》一書,是漢語音韻學的第一經(jīng)典。該書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
隋文帝開皇初年,陸法言與劉臻、蕭該、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八人討論音韻學,評議古今是非。他們認為,自西晉呂靜《韻集》以下所成韻書,定韻缺乏標準,各有錯誤。陸法言根據(jù)議論的要點,經(jīng)過認真斟酌,于仁壽元年(601年)編成《切韻》。當時人稱頌《切韻》是“時俗共重,以為典規(guī)”,《切韻》是我國隋以前韻書史上最完美、祥盡、準確的一部韻書。
《切韻》以當時洛陽語音為基研,酌收古音及其它方言音而成書,通過它可以研究上古音和古代方言,唐、宋韻書多以此為藍本。
《切韻》一書可追上古漢語,下啟唐宋漢語,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切韻》代表了中國研究語音的規(guī)則標準,掌握《切韻》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語音史的基礎。
自《切韻》問世,六朝諸家韻書均逐漸消亡。《切韻》成為考訂古音及作詩文的根據(jù),研究漢語中古音韻的主要資料,也是重要的語文工具書,不僅對審音辨韻有參考價值,而且對研究漢語音史,也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對后世影響很大。
近年來,邯鄲市臨漳縣高度重視對陸法言的研究宣傳工作,成立了由文史專家、學者和社會文化名人組建的陸法言研究會,并籌拍一部反映陸法言生平事跡的影視劇,以此讓更多的人了解陸法言和《切韻》。在城市建設中,該縣以陸法言及其《切韻》為內(nèi)容,通過文化墻、刻雕、浮雕、刻線等為表現(xiàn)形式,生動再現(xiàn)了臨漳的歷史文脈和生態(tài)魅力。
據(jù)悉,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中國佛都”美譽的臨漳縣,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這次歷史文化遺址標樹工作,除“陸法言故里”外,西門豹投巫遺址、破釜沉舟遺址、曹沖稱象遺址、陳廷敬祖籍地、狄仁杰丘葬遺址、千佛出世原址等該縣境內(nèi)存留的20余處歷史文化遺址也將進行表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