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中,館陶縣利用自然資源稟賦,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將文化元素融入村莊面貌改造提升中。目前,該縣已建成“糧畫小鎮(zhèn)”壽東村和“教育小鎮(zhèn)”王桃園村兩個試點村。
“糧食畫”是農民用綠豆、芝麻以及草籽等植物種子制作而成。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中,壽東村將“糧食畫”作為展現村莊風格的主線,打造具有鄉(xiāng)村風情的“糧畫小鎮(zhèn)”。“我們按照‘一條胡同一種意蘊,一磚一瓦一段訴說,一幅糧畫一次感嘆’的思路來重點打造村子。”壽東村第一書記于興峰介紹,壽東村以“糧食畫”創(chuàng)作為產業(yè)平臺,以陶山糧藝公司為加工基地,積極引導村民加工制作“糧食畫”。
該村為每條胡同都取了名字,設置了別致的路牌,如鄉(xiāng)愁街、致富路、糧畫胡同等。村里廢棄的老井、轆轤、磨盤等都保留了下來,不僅裝飾了胡同,也為年輕一代了解老一輩的鄉(xiāng)村生活保留了實物。
村內院墻有些統(tǒng)一粉刷成灰頂白墻,有些則保留了極具北方特色的泥土色磚墻,有的墻頭還覆蓋了干草用作裝飾,古樸鄉(xiāng)韻十足。
為凸顯“糧畫小鎮(zhèn)”這個主題,該村主街主路兩側的墻壁都繪制上了藝術感濃郁的“糧食畫”。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中,該村將村里高大的圍墻進行了加固,同時將其做了分格,避免了平直,符合“曲則有情”的審美觀念。中間辟作文化風景墻,以“春耕圖”、“年畫圖”等“糧食畫”體現壽東村悠久的歷史,展示豐富的“糧”文化。
“糧食畫”已成為壽東村的一道亮麗文化風景線。目前,全村已有26位“糧食畫”制作師,“糧食畫”加工戶30戶,戶均增收1萬元。
“教育小鎮(zhèn)”王桃園村只有125戶、500多口人,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先后走出了115名大學生,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碩士生。為此,該縣探討王桃園“500人小村莊走出100多名大學生”現象形成的深層次根源,挖掘王桃園濃厚的求學風氣和優(yōu)良的重教傳統(tǒng),把這種淳樸的村風編撰成王桃園故事、大學生成長故事、王桃園小學生100個好習慣等教育書籍,作為本地德育素材,教育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同時,該村建起了農作物教育實踐基地,讓孩子們對生物有具體、真實的感知;建造了書畫長廊,把書法名家的詩詞連在一起,展示了一幅多彩的藝術畫卷;保留下來的木格門窗、土坯炕、煤油燈、枯井轱轆等讓人追憶往昔、了解歷史,增強古樸文化氛圍。此外,對考上大學的家庭頒發(fā)光榮牌,在村廣場還設置了學子光榮榜。該村還聘請書畫家制作了文化墻,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
“這只是我們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的一個縮影。今后,我們將繼續(xù)結合各村的文化、經濟特色進行改造,爭取讓每一個村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該縣農工委常務副書記馬海峰說。
[邯鄲新聞]近日,我們來到邯鄲館陶縣壽山寺鄉(xiāng)壽東村,一幅幅圖文并茂的宣傳畫映入眼簾:中國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