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河北省部分地區(qū)的瓜果蔬菜陷入“豐產不豐收”的困境。實際上,農產品滯銷、價格大起大落的現象近年來在各地屢見不鮮。“菜賤傷農”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走出這個怪圈?
永年蔬菜種植戶:一兩毛錢一斤,一上午才賣80斤
在邯鄲永年縣南大堡蔬菜市場,種植戶張琴琴一早就拉著自家的蔬菜來到這里等待交易,但是今年的行情并不盡如人意,一上午的時間也鮮有大客戶來收購。張琴琴說:“早晨五點就來了,到十二點才賣了80多斤。去年好賣?,F在都便宜,如果兩三毛錢出不了手,回去就一毛五一斤。”
為何“地里豐收了,市場行情就不好”?
永年縣義堡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龐曉昌分析,在一些農業(yè)生產高度專業(yè)化和規(guī)?;陌l(fā)達國家,農產品滯銷現象發(fā)生的頻率較小。而當前由于我國多數農戶分散經營的特點,無法準確預測需求量,當一種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時,小而散的農戶就會追逐高價而擴大種植規(guī)模,這就為來年產品滯銷和價格下跌埋下隱患。當農產品供需的不確定性成為一種常態(tài)時,農產品滯銷也就會頻繁發(fā)生。龐曉昌說:“像去年冬天,每種蔬菜的單斤價格都在幾塊錢。造成老百姓今年開春以后大面積擴大種植。各種農產品都是豐收,地里面是豐收了,市場行情肯定不好。今年所有菜算下來基本都虧錢。”
不僅如此,采訪中,一些農戶的話中也透露出,即使感覺到市場供需失衡,在種植受自然條件和傳統慣性的驅使下,他們也很難打亂原有的農作物耕種安排。即使出現所謂的虧損年,第二年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接著種植。一位農戶說:“少種點也得種,誰敢說啊,這跟賭博和做買賣一樣,誰知道什么賠錢什么掙錢啊。”
河北經貿大學教授李建平分析,僅靠所謂的大小年決策生產是靠不住的。應盡快建立農工貿、產加銷緊密銜接的農產品供銷體系才是解決“菜賤傷農”的根本途徑。而政府需要完善調控機制,流通領域搞好農超對接,金融部門則應增加專項保險業(yè)務,一旦農產品市場出現異常波動時,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農民損失。農民在價格下降的時期,可以適當儲存一部分;另外一些大的消費單位可以多采購儲存一部分。關鍵問題是向農民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來合理的決策生產量,以維持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電商思維能否助推解決“菜賤傷農”?
不僅如此,一位來這里尋求合作的南方某果蔬配送網站的工作人員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行業(yè)都在積極引入“互聯網思維”。在農業(yè)營銷這條道路上,電子商務也將是一個強勁的助推器。在這種產銷模式下,農民只要提供優(yōu)質產品,而他們則來負責營銷、推廣和品牌塑造。這位客商說:“我們是做互聯網銷售的,互聯網平臺,互聯網信息不受區(qū)域的限制,在網上大概一查就能知道,大家都知道了才有銷路嘛。”
不過,互聯網營銷有一定的門檻,需要有團隊、資源和策略,目前很多農民或農企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河北農場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霍英欣認為,不能只把目標都在天貓、1號店等這樣的全國大平臺上,區(qū)域性的本地化電商平臺其實更重要。因為本地化電商平臺更了解用戶的需求,也能把業(yè)務做得更加細化。像我省去年年底正式上線的“農交匯現貨交易模式”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做出探索。每個村設一個服務站,把服務站負責人培育成電商帶頭人,由他組織農民進行集中采購,創(chuàng)建自己的品牌,把當地的農產品銷售出去。即通客戶端報道(河北新聞廣播記者 馮曄、邯鄲臺記者 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