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懷揣夢想來到北京
深州市王家井鎮(zhèn)西蒿科村村西頭的一個院子里,遠遠看去,很多樹木虬枝錯結,仔細一看這些“糾纏”在一起的樹木竟是一把把椅子。它們的主人尚春林自豪地說,每個人都喜歡自然,自然就是本真的代名詞。
尚春林說,他出生在河南省南召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高中時成績名列前茅,畢業(yè)回鄉(xiāng)后,他愛上了農業(yè)技術,從此便走上了自學自研農業(yè)技術的道路。由 于條件限制和維持現實生計的需要,他曾經教過書,干過瓦工,燒過磚瓦,販過藥材。不管日子多么曲折,他從未停止過鉆研農業(yè)技術。
2000年,已經47歲的他離開妻兒老小,懷揣夢想,只身來到北京。這時方深刻體會到挖掘商機的能力與知識層次和視野還遠遠不夠。于是,他邊打工,邊借助中國農業(yè)大學的優(yōu)越條件,夜點明燈、如饑似渴地自學了3年。
2004年進行大量市場調研
尚春林說,在北京期間,讓自己觸及最深的就是沙塵暴和霧霾。受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一位教授的影響,他每天滿腦子都是“資源與環(huán)境”,“資源 與環(huán)境是未來人類面對的最大考驗,也無疑是最大的商機,可我做點什么呢?”有一天,在家具市場看到不少人對竹木藤類家具情有獨鐘。當時,靈感一閃:如果將 藤編的工藝放到生長的過程中來完成,那就是種植家具。如果能夠種植家具,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更高消費追求,而且,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森林資源。接下 來,憑著大半生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經過連續(xù)幾天幾夜的推敲,他決定研究種家具。
尚春林說,從2004年開始,他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追求原生態(tài)理念的人士很多,但原生態(tài)家具到底是什么樣或者是什么標準,答案全都似是而非,更 沒有一個想起來種家具的。但他堅信自己可以成功,于是開始觀察不同樹種的習性,對種植資源進行考察,進行技術上的判斷推理,壓縮樹種范圍,制定試驗方案, 把北京市區(qū)及周圍的樹種他能找到的都研究了一個遍。
2006年多次試驗選定榆樹
尚春林說,2006年冬天,他去貴州出差,在湖南懷化轉乘車時,遇到了深州市王家井鎮(zhèn)西蒿科村的一個二十三四歲的小伙子孟偉,他們就交談起來。他把 自己種家具的項目一說,孟偉非常感興趣。很快,孟偉與村干部一起到北京找他談合作的事。于是,2007年春天,他來到了西蒿科村開始了正式田間試驗。一開始是樹種不對,2007年、2008年的兩期試驗最終都宣告失敗。
尚春林說,研發(fā)周期長就長在這個創(chuàng)意沒有參照系,沒有經驗可借鑒。一開始就連用什么樹種合適,腦子里也是一片空白。一個常規(guī)用材樹種,一下子拿過來 種家具,誰知道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習性,一旦試驗環(huán)節(jié)里出現了問題,進行技術改進的季節(jié)就已經過了,只能等來年重來,甚至有許多必須把原來種的毀了重新種 植。辛苦一年下來,換來的常常是無奈的等待。經過反復試驗、琢磨,最后選定樹種:榆樹。
2014年技術成熟可供量產
“經歷了無數次失敗,2010年才慢慢走上主動的研發(fā)軌道。2011年,大我4歲的郝汝波先生被我的執(zhí)著追求所感動,甘愿給我打下手,就在那一年層出不窮的技術難關得到了逐一突破。不幸的是,只一年,郝汝波癌癥晚期去世了。”尚春林告訴記者,截至2014年,已經形成一套標準的可供量產的成熟技術, 研發(fā)進程即將向技術升級和系列化發(fā)展,漂亮的原生態(tài)椅子也終于長成了。
一位大學教授在看了尚春林種成的椅子后感嘆道:“看到你的作品,我真佩服你的思維和膽識。我們是同齡人,對于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有如此‘不安分’的創(chuàng)意,已經突破了千百年來傳統(tǒng)家具制作方法。自然美、藝術美、個性、低碳,確實把這些褒獎都集于一身,一點不過分。”尚春林還告訴記者,今年1月份廣州藝術品博覽會上,他帶去了一把六七年樹齡的椅子,自己標價38萬元,曾有人出價8萬元,他沒舍得賣。他現在守著七八十把六七年樹齡的椅子,就像守著自己的孩子。
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鎮(zhèn)西蒿科村六旬老農尚春林耗時8年,利用榆樹巧手種出家具樹,一把6年樹...